什么是阿撒泻勒
以色列在赎罪日当天,祭司要准备两只公山羊,一只献给耶和华作为赎罪祭,另一只要被放逐到旷野,带着以色列人的罪,归与阿撒泻勒。
“阿撒泻勒”一词在圣经中仅出现四次 ,且都是在《利未记》十六章中。其具体的含义不甚清晰,目前学界有四种观点:
一、恶魔说
有人认为“阿撒泻勒”是一个恶魔的名字。这一观点的依据之一,是伪经《以诺书》曾将“阿撒泻勒”描绘成一个堕落的恶魔。
二、地名说
这种观点认为“阿撒泻勒”是一个悬崖的名字。根据犹太口传律法记载,放逐阿撒泻勒之羊的人,会将山羊推下耶路撒冷以东的旷野中的一个悬崖下面,象征着以色列人的罪被彻底除掉。
三、抽象概念说
有些人认为“阿撒泻勒”并非具体对象,而是一个抽象概念,有“彻底清除”之意。
四、合成词说
这种观点认为,希伯来文“阿撒泻勒”可以视为“山羊”和“消失”两个词构成的合成词。这种解释有七十士译本圣经的支持。
我的观点:
首先,我认为第一种“恶魔说”应予以排除。以诺书是伪经,完全不具有权威性。我以后会专门出一期关于以诺书的视频。更关键的是,这一解释潜藏着宇宙二元论的神学倾向,这是与圣经本身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的。在圣经中,魔鬼撒旦不是与神势均力敌的对立面,而是一个受造之物,神可以随意地捆绑、释放、审判它。真正与神对立的是“罪”。如果在这里把“阿撒泻勒”解释成恶魔,那么出埃及记二十二章二十节的经文“祭祀别神,不单单祭祀耶和华的,那人必要灭绝”又该作何解释呢?我们解经的时候,千万不能把异教的思想,或者自己的逻辑读到圣经当中,而要秉持“以经解经”的原则。
对于第二种观点,我不想完全否认它。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,犹太人的口传律法形成时间较晚,本身也不具有和圣经同等的权威。很有可能,是后期,犹太人在实践摩西律法的时候,找到了一处悬崖,用于处理“阿撒泻勒”之羊。但是圣经本身并没有关于此悬崖的任何记载。而且,摩西时代,以色列人还没有进入迦南地,他们不太可能去耶路撒冷附近去执行这一礼仪。也许在后来,“阿撒泻勒”真的成为了一个悬崖的名字,但起初应该不是这样的。
第三种观点,认为“阿撒泻勒”是一个抽象概念,意为“彻底清除”,如果把这种说法当做神学上属灵的含义,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,我们更想找到这个词的本义是什么。
我个人倾向于第四种解释,即“阿撒泻勒”的本义就是“离去的羊”的意思。首先,在字词的构成上解释得通,其次,七十士译本成书较早,相比犹太口传律法,更能代表早期犹太拉比的看法。因此,利未记十六章八节可以翻译为“为那两只山羊拈阄,一阄归于耶和华,一阄让它成为离去的羊”。
如果你也认可,这些宗教礼仪都是“后世的影儿”(歌罗西书2章17节),那么这两只羊都是指着耶稣说的。
耶稣一方面,把自己的无瑕疵的圣洁当做礼物献给神,让人和神可以重归于好。另一反面,祂背负起神子民的罪,并将它们彻底清除。
并且,这两方面的真理,在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,都有清楚地彰显出来。
当耶稣喊出“我的神!我的神!为什么离弃我?”的时候,祂就是那只担负着神百姓的罪,孤独地走向旷野的“阿撒泻勒”之羊。而当他喊“成了”的时候,神亲自将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撕为两半,代表耶稣自身是圣洁的,父神已经悦纳了祂的祭,
神和人之间的一切阻碍被基督彻底的清除掉了。
那为什么要用两只羊,去预表一个耶稣呢?
因为山羊本身不具有道德属性,它无法表现耶稣这种既被离弃,又被悦纳的状态。当我们用简单事物去类比复杂事物的时候,往往需要用多个简单事物才能表达复杂事物的不同方面。这点,在圣经中很常见,耶稣就曾从多个角度出发,用不同的比喻来解释天国的奥秘。
如果,当初不是耶稣担当我们的罪,那么,被神所离弃、走向旷野归于无有的,就是我们。